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公司新闻 > 政府公文 > 关于加快推动广西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桂科高字〔2021〕153号)

GOV Documents

政府公文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玉山  18589918308

地   址: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89号金禄大厦11层

联系人:张艳  15107726823

地   址:柳州市城中区学院路50号鑫中联大厦2-7-7

联系人:吴桐 18074843880

地   址:桂林市七星区高新区信息产业园D-12号信息孵化大厦A座3-29号办公


关于加快推动广西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桂科高字〔2021〕153号)

时间:2021-07-15 18:54 | 浏览量:724

各市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快推动广西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7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动广西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广西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43号)文件精神,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提升广西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加快“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通过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聚焦我区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的瓶颈、短板与前沿发展方向,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攻克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发展创新产品,逐步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进而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聚焦产业、注重应用。按照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聚焦重点支柱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把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产业创新作为主攻方向,集中组织实施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形成技术和应用突破,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技术领域,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上凝练技术需求,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技术攻关,强化保障能力。针对不同产业链的缺失和薄弱环节,整合上下游产业创新资源,全面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

开放合作、强化协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承接东部产业和技术转移,全面提升科技和产业合作水平。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突破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三、发展目标

围绕汽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高端金属新材料及前沿新材料、高端绿色家居、绿色高端石化、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与深加工产业链等重点支柱产业链及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5G)设备及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创新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为重点,组织实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专项行动,统筹组织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到2023年底,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达到120人,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额三年累计突破2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支撑我区在新发展阶段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四、重点方向

(一)汽车产业链。

围绕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目标,着力加强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整车产品技术研发,提升汽车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

1. 整车方面。重点发展高品质乘用车、新一代中重型卡车、重型卡车、物流用中轻型卡车、混合动力商用车、专用车等产品。突破整车NVH技术、轻量化技术、节油减排技术、仿真测试技术、高性能T—BOX技术、北斗高精导航定位技术、5G+C—V2X车路协同技术、云控平台系统技术、人工智能车载多模交互技术、多源传感信息提取与融合技术、多场景智能决策技术、纵向和横向最优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开展汽车芯片的封装、测试、电路设计等集成应用研究,推进芯片国产替代及车用芯片集中度提升。

2. 汽车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器、高效重型自动变速箱、汽车电子元件、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高性能离合器、车桥齿轮传动系统、双联驱动桥、轻量化汽车底盘、汽车辅助驾驶控制器、半主动悬架、多功能智能化座椅、低风阻轻量化卡车驾驶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展发动机高效能智能化技术、驱动桥总成高效能开发技术、驾驶室低风阻高舒适性技术、智能化底盘精细控制技术、轻量化与舒适性匹配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机械产业链。

以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引导企业开展工程机械整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内燃机及其动力系统技术攻关。

1. 工程机械整机方面。重点发展新能源工程机械、5G遥控挖掘机、3D引导与辅助驾驶挖掘机、无人驾驶挖掘机、特定场景下的智能遥控和无人驾驶装载机等新产品,突破新能源工程机械整机及关键部件节能技术、能量回收技术、5G传输应用技术、智能网联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机械燃油/燃气供给技术、振动噪声智能检测与诊断、典型工况载荷测试分析技术、整机混合动力液压系统设计与动力匹配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远程精准控制技术、作业环境自动识别及动态监控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等关键技术,推进工程机械绿色节能、低噪声轻量化发展。

2. 工程机械零部件方面。围绕高端传动件和液压件开展技术研究及系统匹配,对低噪音变速箱、自动换挡变速箱、电驱变速箱、减速机与驱动桥承载能力和可靠性、湿式制动器液压分离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展研发。重点发展绿色节能的电驱动传动系统、高端液压阀、高压油缸、高压泵、静液压动力传动系统、高效自动换挡变速箱、行走和回转减速机总成、平地机驱动桥、智能控制器、高压负载敏感阀、电液比例多路阀等零部件产品。重点突破电驱动传动系统设计与匹配技术、变速器降噪技术、驱动桥差速锁止和智能控制技术、电比例换挡控制技术、变速器与发动机联动控制技术、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变速箱润滑与功率损失优化技术、载荷寿命均衡优化技术、高端液压阀精密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

3. 内燃机与动力系统方面。重点发展新一代混合动力系统、自动挡动力总成系统、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发电式动力系统、电驱动桥、非道路T4柴油发动机、船电发动机等产品,重点突破高热效率发动机整体设计技术、新一代清洁低碳燃烧技术、高效能传动系统提升技术、传动系统智能网联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内燃机排放后处理技术、高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等关键技术。发展轻量化小型化柴油机,开展高功率密度、高强度铝合金及钛合金新材料应用技术、高效冷却系统技术,NVH及高密封关键技术等研究,满足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特种车辆、高速艇等多种用途动力需求。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

围绕芯片设计、传感器制造、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重点产业深度融合产品,发展核心器件、智能终端、高端软件、工业应用软件等产品。

1. 芯片设计及传感器制造方面。重点发展北斗导航芯片、WiFi6射频前端芯片、高性能低功耗电源管理芯片、图像传感器芯片、高精度室内定位芯片、智能降噪芯片、安全控制芯片、微波光子器件、扭矩传感器、六轴力传感器、高精度压敏电阻和高速高精度低功耗模数转换器等核心芯片及电子器件产品,突破基于SoC的数字芯片设计、光电集成芯片设计、射频芯片设计、半导体集成工艺、半导体封装及测试等关键技术。

2. 智能终端方面。重点发展北斗智能服务终端、可穿戴电子产品、手持稳定器、新型显示器等智能终端产品,突破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高性能组合导航、终端性能检测认证、目标自动追踪、超高清视频、数字家庭音视频、液晶触显等关键技术。

3. 高端软件及工业应用软件方面。重点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业应用软件、城市综合管理软件、物联网应用系统、混合架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小语种软件等产品,突破三维可视化试验设计交互系统、大数据分析、语义识别、智能人机交互、工业互联网安全防御、万物互联的数字孪生、国产异构计算架构关键技术、多GPU高速信号互联及多系统扩展等关键技术。

4. 信息技术服务方面。重点发展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旅游、医疗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的产品,突破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应急、智慧民生、智慧教育等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

(四)高端金属新材料及前沿新材料产业链。

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冶炼工艺、精深加工技术、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制备技术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出高端铝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高性能铜材料等新产品。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布局,推动前沿新材料产业链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1. 生态铝产业方面。重点支持绿色安全、智能高效、节能降耗的氧化铝制备工艺、电解铝生产工艺、精铝电解制备技术、电解铝液高效除杂技术、电解铝液短流程直供加工技术、赤泥综合化利用技术和铝加工全产业链绿色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航空航天、海洋、陆轨交通和电子行业用高端铝合金材料制备技术、铝合金大铸锭均质化控制技术、铝合金熔炼除杂技术、铝合金精密压铸技术、铝板材强应变控温轧制技术、铝合金板材稳定化热处理技术、铝合金薄板材轧制技术、铝合金及异种材料焊接和连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高端船用铝合金板材、高耐蚀铝合金板材、电池用高性能铝箔、高强车用轻量化铝合金等产品。

2. 钢铁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先进海洋工程用钢、高品质不锈钢、汽车高强钢、工程机械钢、高速工具钢、模具钢等新产品。突破钢铁智能化制造关键技术、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节能减排新冶炼工艺技术、氢能冶炼技术、高效优质洁净钢生产技术、微合金化成分精准控制技术、合金减量化工艺技术、高效凝固及组织均匀化技术、固体废弃物消纳处理与再资源化技术等工艺技术。支持开展高效精炼及连铸板坯技术、高效轧制及热处理工艺、全流程表面智能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

3. 铜精深加工方面。发展高端铜板带、超薄锂电铜箔、低氧铜杆、精密铜线、精密电子铜带、特种合金铜等新产品。支持开展绿色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高效节能减排新冶炼工艺、铜冶炼低能耗除杂新技术、铜冶炼有价金属短流程综合回收技术、烟灰协同处置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副产品硫酸转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高纯化、微合金化、复杂多元化、复合材料化及成型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4. 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重点支持开展高端金属锂盐材料,高性能正极磷酸铁锂、锰酸锂、高镍系、富锂锰基系、无钴系、钒系等材料,高性能负极碳硅复合系、软硬碳系、金属化合物系列等材料;高安全涂层隔膜及高性能电解液等高端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支持开展绿色环保、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及模组系统集成技术、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固体电解质薄膜制备技术、高比容量的正极材料薄膜制备技术、高安全固态电解液、无锂负极复合薄膜制备技术、全固态锂电池多层薄膜精密叠加复合工业化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5. 稀土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稀土催化剂、稀土功能陶瓷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基制储氢材料、稀土制冷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发光材料等产品。支持开展稀土智能化制备技术、稀土高效清洁冶炼分离产业化技术、高纯稀土金属制备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6. 石墨烯材料方面。重点发展石墨烯改性电池、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改性钢铁材料、石墨烯涂料、石墨烯生物材料、石墨烯润滑材料、石墨烯发热膜等产品,支持开展石墨烯自动化连续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

(五)高端绿色家居产业链。

按照“产业绿色化、生产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市场电商化、品牌高端化”的思路加快发展高端绿色家居产业,加快绿色高端新产品发展,突破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关键技术,推进我区林业等资源优势加快向经济优势转换。

1. 板材方面。发展轻质纤维板、超强刨花板、高端胶合板,无醛、阻燃、防腐、防霉、抗菌、仿古等人造板产品。突破人造板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制造等关键技术。

2. 涂料方面。发展粉末型、水性、防水、快干、隔热保温等涂料新产品,突破涂料涂装一体化技术及绿色环保、高性能、低消耗喷涂工艺等技术。

3. 家具方面。发展无醛胶水、贴面纸等家具配套产品及个性化、智能化家具产品,突破家具绿色环保生产、定制家具柔性制造等关键技术。

(六)绿色高端石化产业链。

进一步延伸石化和化工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下游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 石油化工方面。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减油增化技术攻关,在减油增化基础上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加强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技术、石化行业排放气处理、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循环、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2. 化工新材料方面。发展柔性材料、特种功能性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研制特种纤维、高性能树脂、高端橡胶等高分子聚合新材料产品。

3. 精细化工方面。发展环保型涂料、医药中间体、通用化工品、有机原料、电子化学品、润滑油等产品。开展复配技术、绿色合成等关键技术研究。

(七)生物医药产业链。

针对生物医药创制产业链的关键和薄弱环节,聚焦重点技术攻关,培育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新产品。

1. 原料药方面。支持中药材优质育种和生态种植技术开发;支持广西特色紧缺药材的种植和产品加工;支持中药原料药有效成分、杂质成分的分析确证研究;支持有效单体成分的化学合成替代尝试;支持化学原料药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色化学合成;支持化学原料药提升收率及质量的生产工艺革新、升级和产业化。

2. 中药、民族药方面。支持现有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包括适应症增加、有效成分分析、不良反应成分管控和品质升级等。支持成熟医院制剂的中药新药开发;支持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类中药新药的药学研究、生产工艺研究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支持传统验方真实世界数据收集分析、有效性确证、传统新药上市等。

3. 化学药方面。支持重大疾病、慢性病和罕见病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产业化;支持临床急需高端化学药的仿制、一致性评价相关研究和产业化;支持已完成前期开发且药效及安全性明确的创新药的临床实验及产业化。

4. 医疗器械方面。支持以医疗器械新产品上市注册为目的的研发项目。支持化学发光、核酸检测、干式生化、荧光定量、凝血分析、微流控、POCT等体外诊断试剂类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国产替代;支持呼吸机、CT、磁共振成像系统、激光坐浴机、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等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八)特色农产品与深加工产业链。

围绕主要粮食、水果、蔬菜、糖料蔗、茶叶、酒、乳制品、林产品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抢占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制高点,为乡村振兴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1. 粮食方面。重点选育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优异新品种,支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攻关及螺蛳粉、桂林米粉等特色粮食食品研发。

2. 果蔬方面。围绕香蕉、菠萝、柑橘、龙眼、荔枝、西甜瓜、番茄、冬瓜等优势特色果蔬,重点突破基因挖掘、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核心技术,支持开展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攻关、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保鲜及加工技术等研究。

3. 经济作物方面。支持开展糖料蔗新品种选育、轻简栽培、机械化收割、精深加工及产品多元化研发;围绕六堡茶、茉莉花茶等广西优势特色茶产业,开展品种选育,绿色、高效、机械化栽培管理配套技术研究,智能化装备及高值化产品研发。

4. 酒。支持桂酒酿造工艺、装备技术创新,提升成品酒质量和档次,开发米香、酱香、浓香、养生等多元化桂酒产品。

5. 乳制品方面。开展奶水牛产奶性能提升研究、高效繁育与饲养管理新技术研发,建立奶水牛标准化安全饲养体系,开展水牛乳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高端水牛乳新产品。

6. 林产品方面。支持培育性状优良的木本香料新品种,开展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研究,开发香精香料新产品。

(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发展。

1. 新能源汽车整车方面。重点发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混合动力乘用车、燃料电池和纯电动商用车、专用车等车型。重点突破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整车电控集成设计开发与测试技术、轻量化技术、低摩阻技术、系统匹配与标定技术、大功率集成充电技术、能量回收及管理技术、多动力源自适应切换策略等关键技术。

2. 关键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高性能驱动电机、智能化电机控制器、增程式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高可靠性燃料电池技术、高精度电池管理技术、长寿命能量存储技术、新型电池包材料及轻量化技术、智能线控制动系统、底盘域控制系统、轮胎信息感知与车轮力感知融合的智能车轮系统、高效高功率密度驱动系统技术、电控系统安全与诊断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

(十)第五代移动通信(5G)设备及应用产业链。

重点布局基站、核心网络设备、行业专网等5G通信关键设备,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促进5G与工业制造、智能交通、医疗健康、文教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创新。

1. 5G核心部件方面。重点发展5G通信前端射频芯片、光器件、特种光纤光缆、高速率光模块等芯片和核心器件产品,突破光电协同通信、无线光高速传输等关键技术。

2. “5G+”应用方面。重点发展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车联网平台、无人驾驶系统、远程医疗平台等系统平台以及AR/VR、高清显示等终端产品,突破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智能管理和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视频传输技术等关键技术。

(十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数控设备、机器人、无人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及数字化工厂、轮胎制造及装备、预应力机械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1. 轨道交通装备方面。开展胶轮系统车辆、城际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列车运行信号控制及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无线通信系统、视频监视系统、乘客信息系统、供电及照明等应用系统产品。

2. 数控设备方面。发展复合数控机床、柔性化智能数控设备和开放型数控系统产品,重点突破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多轴联动和复合加工技术、高精度直驱技术、全制造流程虚拟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

3. 机器人方面。重点发展低噪声减速器、高速高精度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开放式结构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轻量型、人工智能型的焊接、物流、AGV、检测、装配、喷涂、加工和搬运等机器人产品,突破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驱动器技术、机器人视觉检测技术、焊接工艺包及其应用系统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远程遥控诊断技术、生肌电控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康复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推进医疗/康复机器人平民化发展。开展公路养护、云端智能农林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研发。

4. 无人机方面。重点发展动力系统、飞控系统、小型化通用化荷载设备等关键零部件及长航时大载重无人机,突破实时精准定位技术、动态场景感知与避让技术、面向复杂环境的自主飞行技术、集群作业技术、数据高效采集处理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新型低空飞行器装备研制、自动驾驶、起降平台、远程控制、智能无人机自动避障、自主飞行、遥感摄影图像处理、姿态测量与控制系统等技术研究。

5. 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围绕船舶、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海洋油气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开发。开展智能船舶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新型混联式造船机械和船用起重机数字化设计方法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海上风电研究超大型发电机组塔筒流水线制造技术、海上风电机组整体式安装技术,研发以纺织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新型轻质风机叶片。开发海洋油气勘探装备,重点开展适用于北部湾海域新型油气生产平台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海洋油气输送关键系统开发技术等研究。

6. 智能制造及数字化工厂方面。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等关键技术研究。围绕高端装备重点行业,积极开展精益生产研究,推动工厂数字化转型,开展物联网、协作机器人、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实现生产网络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现场无人化的智能制造先进示范。

7. 轮胎制造及装备方面。开展民航轮胎高耐久钢丝圈技术、轮胎制造新型波型保护层应用技术、民航轮胎室内动态模拟寿命考核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民航、车用高端轮胎制造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组织开展轮胎硫化电加热技术研究,研发硫化机全生命周期健康诊断管理系统,成型、硫化物流自动化系统,高效硫化机组、硫化机废气处理装置。

8. 预应力机械装备方面。开展超千米级大跨径悬索桥缆索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超高强度主缆设计和制造装备技术;开展大跨径悬索桥上部结构智能施工装备及大型重物移位装备开发;开展核电安全壳抗瞬间冲击钢筋连接技术及配套智能装备、预应力施工配套智能装备研发,逐步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替代。

五、工作措施

(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坚持前端聚焦,梳理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清单、创新资源清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三张清单”,提出产业链每个环节技术需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针对汽车、机械制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等产业中高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突破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发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大产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产品创新为核心,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升关键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新能源汽车、5G通信设备及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应用力度,通过建链强链推动产业蛙跳式发展。围绕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强前沿探索,前瞻布局孵化未来产业,构建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到2023年,突破关键技术200项以上。

(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强化分类管理与指导,形成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有机衔接、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总体布局,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领域争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海洋、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组建1—2个国内一流的自治区实验室。推动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大学积极创建国家低碳动力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甘蔗蔗糖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广西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广泛布局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独立法人实体。加快发展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布局建设40家专业研究所,衍生孵化150家科技型企业,自建、共建、加盟研究所及衍生孵化企业实现营收120亿元。到2023年,全区推进建设2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

(三)推动定向研发合作。

定期编制发布产业技术需求目录和高校、科研院所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企业科技需求对接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实施科技项目“揭榜制”,加强技术供需对接,支持企业联合全国范围内研发能力强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或联合体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按项目研发投入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深入实施“科技搭桥行动”,围绕关键产业链有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借助高端研发力量,精准对接院士专家团队,对企业的核心技术问题以“定向研发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攻关。将自治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科技创新专项列入创新驱动资金申报指南,明确支持“定向研发合作”项目,支持资金按不高于项目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安排,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特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按“一事一议”办理。到2023年,组织实施“揭榜制”、“科技搭桥行动”、“定向研发合作”、STS等合作研发科技项目50项以上。

(四)培育引进创新人才。

瞄准产业链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大力实施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八桂学者制度、特聘专家制度等。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本土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广西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托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推动自治区5类高层次人才及科研团队等率先服务关键产业链重点企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对子”,根据企业需求选派“科技专员”,在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等专项中对“科技专员”给予优先支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导向,围绕重点支柱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遴选优秀企业高标准建设广西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加大对“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的服务保障工作,努力解决入桂人才的后顾之忧。实施企业首席技术官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导国有企业完善内部科研人员收入与创新绩效挂钩的奖励制度,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薪酬制度,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工资待遇。到2023年,力争引育2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实现1000个重点科技企业与高校院所结对子,备案企业首席技术官达到1500名。

(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改革科技成果与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成果评价体系,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提名和评审机制,引导科技奖励向企业及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成果倾斜。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水平院校来桂建立技术转移机构。继续完善广西网上技术交易平台,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创新要素,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活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建设一批聚焦关键产业链的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熟化基地和科研试验站等,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建立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政策协同机制,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个人申领使用科技创新券,服务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按技术交易额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到2023年,推进全区公办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建设自治区级中试基地30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000项以上。

(六)培育企业集聚发展。

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壮大产业链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培育凝聚一批细分领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通过财政后补助、贷款贴息、种子资金等方式,扶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推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应用类科研院所逐步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转制类科研院所整体或局部实行市场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全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链,带动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充分发挥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高新区与工业园区联动发展,引导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推动具备条件的自治区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支持各设区市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形成供需内循环,加快做大产业总量。到2023年,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65家,众创空间达到135家。争取国家高新区新增2家,自治区级高新区新增3家,实现自治区级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

(七)优化双创生态环境。

推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的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服务链,拓展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品牌,探索市场化营销和运行机制,形成全链条,集约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围绕重点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投贷联动、金融科技应用等试点,推进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探索建立“拨投保贷贴”联动机制。加大关键产业链科技招商力度,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向广西快速集聚。全面链接东盟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打造集技术供需、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育等多种技术转移服务为一体的离岸创新合作新模式。到2023年,探索建立2—3个科技支行,广西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服务企业13000家,培训技术经理人1200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各级各部门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区市资源统筹协调和交流互动,各设区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鼓励各设区市加强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宣传组织和沟通桥梁作用。

(二)加大资金支持。

健全体制机制,开展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专项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以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对科技成果在广西实现转化并形成税收收入的,前3年由企业注册所在地人民政府按产业化税收带来的地方财力分享部分的40%给予成果研发团队奖补。税收贡献特别大的,3年后可按“一企一策”制定相关政策。开展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对在科创板实现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600万元奖补和500万元科研经费后补助。自治区按照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强度及增量增幅,采取事后奖补、分档补助的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对自治区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增按25%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标准给予奖补。对规模以上或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信贷利息贴息,企业可用创新券抵付银行同期贷款市场利率的40%。

(三)强化政策激励。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探索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健全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制度,将企业研发投入视同业绩利润,对重大科技创新给予考核奖励加分。

(四)强化督促落实。

定期梳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情况,强化责任落实,将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予以激励,确保实施方案落实到位。

相关项目


专利申请
加计扣除
高新企业认定
科技项目申报
瞪羚企业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