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公司新闻 > 政府公文 >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署名文章

GOV Documents

政府公文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玉山  18589918308

地   址: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89号金禄大厦11层

联系人:张艳  15107726823

地   址:柳州市城中区学院路50号鑫中联大厦2-7-7

联系人:吴桐 18074843880

地   址:桂林市七星区高新区信息产业园D-12号信息孵化大厦A座3-29号办公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署名文章

时间:2018-12-11 09:03 | 浏览量:1903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2月3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的署名文章《前端聚焦 中间协同 后端转化 构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现予以全文转载。


▲12月3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的署名文章《前端聚焦 中间协同 后端转化 构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

前端聚焦 中间协同 后端转化 
构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鹿心社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决定未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广西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一件紧迫任务,更是一项促转型、聚动能、利长远的战略工程,是必须早抓、快抓、下力气抓好的一件大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动员全区上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把创新聚焦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劲动力。

▲1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深入在邕部分科研机构和院所调研,要求各科研单位围绕广西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瓶颈环节下功夫,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扎实推进富民兴桂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加快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驱动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4月,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明确要求我们“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在南南铝、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考察时,总书记特别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求广西“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我们走好创新驱动发展路子提供了精准指导,为扎实推进富民兴桂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强化创新发展关系广西未来、越是欠发达越要抓创新的意识,以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广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后劲的紧迫任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西正面临新旧动能青黄不接、转换不畅的阵痛。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更深层次来看,是广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创新乏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在传统动能弱化的情况下,新动能培育不足、体量较小,无法扛起引领支撑发展的重任。 当前,颠覆性、重塑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发达地区率先转型升级,周边省份在培育新动能上势头强劲,如果我们在创新上再不发力、再无作为,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陷入被动、落伍掉队,错过甚至失去一个经济发展长周期,面临产业分工“低端固化”的危险。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科技进步趋势,加快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争创发展新优势。
(三)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广西立足现实发展基础、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的战略抉择。创新发展从来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欠发达地区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必须看到,在许多领域我们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农业方面有特色种养、亚热带水果、中药材、桑蚕等特色产业,工业方面有糖、铝、汽车、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服务业方面有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这些产业在广西有资源、有优势、有基础,同时我们还有不少国家级的乃至国际合作的创新平台,创新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只要我们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完全有可能在全国创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好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必须看到,有很多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实现了后发崛起。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和奋斗,一步步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的同样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全面创新的发展道路。我们还必须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有自身特点,许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仍处于孕育兴起的窗口期,全国各地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谁见事早、行动快,率先找准创新点和突破口,谁就能实现行业领先,甚至后来居上。我们决不能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失之交臂,必须抢抓机遇,敢于向一些新兴领域进军,主动拥抱那些市场前景好、潜力大、引领性强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领先产业。

▲创新让南南铝加工实现发展“加速度”,生产的产品实现了新突破。 


二、着力破解创新与产业之间的“隔河相望之感”,构建创新与产业相互连通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推进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点出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关键环节,指明了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从广西实际看,创新必须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但广西目前创新与产业还有“隔河相望之感”,必须在创新与产业之间架起相互连通的桥梁,使创新更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核心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现在开始至2020年,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 “3个100”,是指突破100项以上重大技术、创建10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育10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2个1000”,是指新增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转化10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到2020年,全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排名前移2—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让部分特色优势领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领先行列,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生态更加优良,集聚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创新中心,在创新型广西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构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实现以上工作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垒起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三个桥墩。
(一)坚持前端聚焦,着力攻克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引领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产业结构不优、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说到底还是创新支撑力不足的问题。要紧扣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科技同经济融合、创新同产业对接,把科技创新与一二三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大幅提升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紧紧依靠创新助推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传统优势产业要赢得市场竞争、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必须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高端化改造及相关流程、产品、模式创新,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梳理出制糖、制铝、汽车、机械、冶金、有色等广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立题集中攻关,力争有新的突破,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勇于抢占创新制高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时代步伐,适度超前布局,把眼光瞄准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未来产业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我们看得准、有基础、有潜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大健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谋篇布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推进,一个一个项目攻关、一个一个企业抓,真正经过几年的持续创新,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瞪羚企业,孕育独角兽企业,努力让八桂大地涌现出自己的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
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必须善于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着力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全力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创新提升。突出抓好种养技术创新,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等流通支撑技术研发,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有机循环农业等绿色技术研发,鼓励研发生产适合丘陵和山地的高效多功能轻型农林作业机械、健康养殖精细生产技术装备,为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区。
以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围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为服务业注入更多现代元素、高端因子。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变,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加快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整合重组相关服务业态和环节,拓展服务业领域,实现聚变式发展,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进中间协同,着力弥补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以开放的思维开辟创新发展新天地。广西创新基础较为薄弱,科研能力不强,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匮乏,科研机构普遍规模小,研发基础条件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放的思维推进创新,以协同的办法克服“先天不足”,注重“借用外脑”“巧借外力”来“借梯登高”。
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设新型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体系。按照市场主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院所协作、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办或联办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工程技术研究和检验检测机构,培育广西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广西重大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力度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或高水平产业研发平台在广西建立分支机构,在企业中探索推行“首席技术官”制度,促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让创新创业千帆竞发、万马奔腾。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要求,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发展需要和产业实际开展科研攻关,真正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攻关为重点的创新活动中去,为广西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智力和成果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着力培育组建一批科技协同创新体。鼓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打造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创新平台。
善于联合高端创新资源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针对产业发展最需突破而自身又难以解决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主动与相关领域实力最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沟通对接,借助全国乃至全球最专业最优秀的创新团队、创新力量集中攻关。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实施的开放力度,支持区外单位甚至境外科研机构牵头承担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区内外创新团队同台竞争、公平竞争,鼓励更多创新团队为广西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贡献才智。探索推行揭榜制,面向国内外征集优秀研发团队、最佳解决方案。大力推动广西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引进更多高端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以高新区为载体集聚协同创新资源。高新区必须坚持发展定位、保持发展定力,理性看待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发展压力,更加注重用好智力和科技成果以及形成的无形资产产出,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把培育创新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集约集聚发展中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在优化结构、转换动力上取得突破,真正成为新经济的集聚区,成为广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地。
(三)注重后端转化,着力打通创新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创新成果只有在实践运用中、在产业发展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广西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成果转化水平更低。如果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顺、不畅的问题解决不好,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
大力推进创新成果本土转化。聚焦广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建设一批自治区级中试熟化基地,为创新成果走向生产过程提供专业服务,引导更多创新成果走向中试、进入孵化,最终实现产业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有效对接,让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让科研人员在大胆走向市场中收获财富。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制度,主动提供制度化、精细化、差别化服务,最大限度推动优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超常举措吸引区外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打开胸襟、拓宽视野,围绕广西产业升级发展需求,面向前沿科技发展方向,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和企业带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到广西实现产业化。注重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高校等大院大所名校的合作,吸引其创新成果来桂转化,兴办联办科技企业、科研生产联合体。注重培育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中介机构,建立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平台,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来桂举办技术成果专场拍卖会、推介会,支持其入驻广西各类技术市场。
加快把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创新中心。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度推进与东盟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对接,针对东盟国家的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吸引大型企业到广西设立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总部和研发中心、后台运营中心、技术保障基地,把国内先进的创新能级辐射应用到东盟。积极主动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将面向东盟的“国字号”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等创新资源集聚配置到广西,与东盟国家共建国家级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搭建中国—东盟网上技术交易所,推动建设中国—东盟产业科技城,形成面向东盟的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地,为构建中国—东盟创新共同体贡献广西力量。


▲汽车等广西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三、健全完善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破解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束缚,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一要创新科技管理机制。结合“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下大力气整合小而散的科研力量,更好统筹创新资源,用好政府的手,铺好创新的路,更加注重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加大对承担国家和广西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要完善创新投入机制。要优先保障和合理安排创新投入支出,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要千方百计确保各级政府对创新投入稳定增加,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要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方式,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法,激励企业先行投入研发。发挥好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资金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有效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
三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保护知识产权与创造知识产权同等重要。要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形成依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体制机制,切实维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力度,加快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将专利侵权假冒及执行失信、专利代理人失信等信息纳入联合征信系统,让广西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方净土。
四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强化人才第一资源对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创新人才来广西发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实现靶向引才精准引进。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体制壁垒,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聪明才智充分施展。要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为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顺应市场规律,打破体制障碍,让创新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有序顺畅流动,人尽其才、各展所长。
五要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把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关系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加强对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推动落实的协调机制,着力形成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制度,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评估,鼓励各地在推动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建立新机制、出台新政策、尝试新方法。要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加快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人人宽容创新失误的社会氛围。

相关项目


专利申请
加计扣除
高新企业认定
科技项目申报
瞪羚企业认定